评分:8.2/10(4321人评)
类型:剧情, 传记, 历史
地区:苏联
简介: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创时期,一部历史性的革命影片生动地描绘了列宁在革命初期的艰苦斗争。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新成立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国内外敌人的强烈反对和武装干涉。英国、日本、土耳其等国家企图利用俄国地主和富农阶层来扼杀这个新兴政权,他们在粮食供应上做足了文章。与此同时,国内的白色恐怖势力也对列宁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他们不惜一切手段试图刺杀这位伟大的领袖。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中,马特维耶夫将刺杀列宁的消息传递给了瓦西里,但这一重要情报却遭到了布哈林的阻挠。尽管如此,列宁依然坚持在工厂进行演讲,向工人阶级传达革命的理念。然而,命运多舛,列宁在演讲结束后不幸被一位女特务开枪击中,身负重伤。此时此刻,新生的苏维埃俄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饥荒考验。人民们无不为他们的领袖而担忧,他们担心列宁的伤势会影响到整个革命事业的发展。高尔基得知这一消息后,急忙赶到了列宁的床前。他对自己之前与列宁关于是否要对敌人仁慈的争论感到后悔不已。在这个关键时刻,克里姆林宫广场成为了悲痛与关注的中心。成千上万的群众聚集在这里,他们渴望得到列宁病情的最新消息。当列宁的病情通报传来,仿佛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之光。“列宁已经退烧了!”、“乌拉!”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这不仅是对列宁个人健康的肯定,更是对苏维埃政权未来的美好祝愿。
精选评论:在苏联时期,米哈伊尔·罗姆的电影作品多次被要求重新修改,因为那些曾在苏联宣传中被赞颂的英雄们,突然之间成为了历史需要被抹去的反派。在30年代,罗姆不得不从影片中删除所有在斯大林肃反期间被定罪的布尔什维克党人的形象,尤其是要将斯大林塑造为与列宁关系最为密切的同伴——尽管这种关系实际上可能并不那么紧密。到了60年代,罗姆再次回到这些素材中,尽可能地缩减斯大林的形象。他每一次的工作都做得非常细致入微。这些电影是宣传性质的,这是预料之中的事,为了保持一致性。因此,如果你想要了解1917年至1918年间俄罗斯的真实情况,那么这些电影可能会让你失望。或者,你可能会了解到苏联社会在30年代是如何接受斯大林版本的历史故事的。但如果你对电影艺术感兴趣,你就会欣赏到米哈伊尔·罗姆这位电影制作人的高超技艺。他的关于列宁的电影与实际发生的历史事件并无关联,它们仅仅是宣传品。尽管如此,它们依然构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电影宇宙,虽然这个宇宙是虚构的,但却极其人性化,极具说服力。罗姆对生活中那些细微之处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这些细节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基石。正是他在内战期间的丰富经历,让他游历了俄罗斯的各个角落,结识了各种各样的人,了解了他们在各种情境下的遭遇。而这些电影中充满了这样的细节,因此在银幕上所呈现的故事背后,你会感受到一些未被讲述的关于那些在那个时代默默无闻的男男女女的故事,他们或许就是那些发生了命运交织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