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线路

站外资源

马赛曲

马赛曲 1938

评分:7.7/10(533人评)

类型:剧情, 音乐, 历史, 战争

地区:法国

简介:在法国大革命的初期阶段,一部以新闻片形式呈现的电影,从多个角度讲述了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影片以马赛的市民为主角,展现了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所思所感。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马赛的港口,停泊着各式各样的船只,工人们忙碌地装卸货物,而市民们则聚集在一起,讨论着国家大事。阿尔诺,一个有着改革思想的市民,他看着窗外的景象,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随着故事的发展,阿尔诺和他的朋友们开始行动起来。他们设计夺取要塞,获得武器,并成功地将公爵驱逐出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民众的支持,也遭遇了顽固保皇党的抵抗。然而,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前进。在巴黎,他们召开了集会,通过了决议,并组织了一支义勇军去营救被囚禁的改革派议员。马赛的市民们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响应,他们高唱着马赛曲,怀着壮志凌云的决心,踏上了征途。在途中,他们受到了共和拥护者的热烈欢迎,这与保皇党的激烈战斗形成了鲜明对比。经过艰苦的斗争,他们终于抵达了巴黎,并加入了革命者的行列。1792年8月10日,在雅各宾派的领导下,巴黎人民终于推翻了路易十六王朝,取得了政权交替的胜利。这一刻,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而那首充满激情的《马赛曲》也成为了鼓舞人心的赞歌,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精神。

精选评论:在1789年,法国的社会动荡不安,民众对贵族的不满日益加剧。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变革中,电影《LaMarseillaise》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影片中,导演雷诺阿运用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如丰富的景深、两拍特写、群体构图以及动态的镜头移动,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场景。他并没有刻意区分不同社会阶层,而是将镜头对准了形形色色的普通人,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展现出了相似的情感和命运。然而,影片中对国王和王后的处理却颇具深意。他们只被拍摄了一幅单人肖像,这似乎更多地是在探讨政治立场,而非人物心理。这种处理方式,让人不禁怀疑,导演是否试图通过这种象征手法,来传达某种更深层次的社会批判。尽管《LaMarseillaise》并未如预期般广受欢迎,但它的确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影片中的音乐《马赛曲》,更是成为了法国大革命的象征,激励着人们为自由和民主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