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线路

站外资源

巴顿将军

巴顿将军 1970

评分:8.2/10(37301人评)

类型:剧情, 传记, 战争

地区:美国

简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美国著名将军乔治·S·巴顿以其坚毅的性格和非凡的战术,在战场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43年3月,他奉命率领美军在法属摩洛哥登陆,面对险恶的局势,他毫不畏惧,迅速整顿部队,展现出铁血般的纪律和执行力。在北非战场,巴顿与英军联手,共同对抗“沙漠之狐”隆美尔。经过一番激战,他们终于将德军赶出了北非。随后,巴顿被晋升为第7集团军司令,负责策划占领西西里的战役。在战斗中,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行动,抢先一步攻占了多个军事重镇,为美军赢得了宝贵的胜利。然而,他的英勇行为也引起了部下的不满,他们认为巴顿过于追求荣誉,牺牲了士兵的生命。尽管如此,巴顿并未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在西西里成功占领后,巴顿再次因为训练方式问题而受到媒体的批评。面对这些指责,他感到十分愤怒,但最终还是选择了以强硬的态度回应,并公开道歉。然而,这位铁血将军的职业生涯并未因此而结束,他继续在战场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精选评论:几年前,我有幸阅读了《巴顿文件》,这是一本由马丁·布卢姆森编辑的巴顿将军日记和信件集。看过电影后,我认为没有哪个演员能比乔治·C·斯科特更完美地捕捉到这位将军的精神,也没有哪部电影能比《巴顿》更好地展现这种精神。巴顿是一个为战争而生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他一生中的高峰和总结。他打仗不是为了任何原则,不是为了捍卫自由、民主或任何抽象理念;他打仗是因为他热爱战斗。在他的日记中,你可以读到他对在西点军校被退学的恐惧;这个前景让他恐惧,因为他确信自己除了当将军或国家的领袖外,什么都不擅长。作为领导者,他是非凡的。他在电影开头的那段演讲是典型的巴顿风格,几乎是完全按照巴顿实际对第三军发表的演讲复制的。这段话很硬朗,直截了当;巴顿明确地告诉大家,他来这里是为了胜利,为了摧毁敌人,上帝让你最好也要这样做。我不知道巴顿是否真的像电影中那样指挥过交通,但这是巴顿会做的事。至少有一次,巴顿从他的参谋车上走下来,加入了一队G.I.,一起把一辆陷入泥泞的车辆推了出来。试着想象一下蒙哥马利做这样的事;只要一想就觉得好笑!巴顿的性格特点在他对待部下的方式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对于那些在战斗中为他而受伤的士兵,他对他们总是仁慈和体贴的。但对于那些无法承受战争强加给他们的巨大压力的头脑,他对他们毫不留情;他无法理解为什么其他人不跟他一样热爱暴力。巴顿很好地展现了这一面。卡尔·马尔登饰演的奥马尔·布拉德利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父亲的角色;他看到了并认可巴顿作为将军的天赋,尽管巴顿天生喜欢惹恼周围的人。电影中没有展示的是巴顿的一个不讨人喜欢的特点,那就是一旦他的下属在职业生涯中超越了他,他会转向自己的下属。巴顿对布拉德利只有好的评价,直到布拉德利在晋升后被巴顿超越,这时巴顿在日记中对布拉德利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巴顿也对艾森豪威尔做了同样的事。一个将军能收到的最高赞扬莫过于对手的敬畏和尊重,而巴顿就像电影中所展示的那样,是德国人最怕的盟军将军,至少在西线是这样。正如一位德国军官所预言的那样:“没有战争将毁了他[巴顿]。”虽然20世纪人类最大的幸运之一是俄罗斯和美国从未交战,但看到巴顿拼命寻求上级批准将战争继续向东推进到苏联,只是为了有仗可打,仍然让人感到难过。巴顿就像一个对破坏性药物上瘾的人。好莱坞很少给我们这样一个充满纹理和人性化的伟人形象:残酷,往往在与他人的关系上愚蠢,粗鲁,对暴力有着病态的依恋,但勇敢、专注且忠诚。当然,那些像我一样有犹太血统的人,或者那些以其他方式被纳粹国家标记为死罪的人,都欠他一个巨大的感激之情,因为他在摧毁那个国家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如果他出生在德国,巴顿肯定会同样毫无保留地为纳粹阵营而战。我很高兴他不是这样。评分:****outof****。